三字經簡說(三十一)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論語這本書,一共有二十篇,是孔子與學生及當時的人談論有關仁道、學問、政治的記錄。孔子去世後,由弟子及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裡面所記載的都是孔子的好言行,都是聖人智慧的結晶,每一篇每一章都可以作為我們言行的準則。因此不論古今,放諸四海皆能適用。
  論語原本有齊論和魯論之分。齊論有二十二篇,內容與魯論差不多,後來科舉考試都依照魯論來出題,齊論就失傳了,因此我們現在讀的是魯論。
  論語第一篇第一章一開始就說「學而時習之」,可見「學」非常的重要。「學」是入道之門,只有學,知識才能不斷增長;品德才能漸趨高尚。
  想學就要問,所謂學問!學問!不問就學不到,因此古人常常到處參訪名師,因為每位老師的見地不盡相同,我們參考多了,實際運用也多,長了見識,知道如何取捨,才能獲得真正屬於自己的學問。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整部論語論仁的地方相當多,但都沒有把仁的全貌說盡,可是我們可以由「忠恕」下手,作為行仁的初階。
  宋宰相趙普曾向宋太宗說:「我有一部論語,以半部輔佐太祖平定天下,以另外半部協助陛下致太平。因此留下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論語不但可以用來治天下,也是個人修養的指南,每一句話都包含了聖人對人情事故的睿智態度。我們常感嘆做人難,辦事難,何不把論語好好背起來,並且切實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上呢?

TOP

三字經簡說(三十)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求學的人,剛開始的時候,要先讀小學,讀完再讀四書。
    小學是朱子著的一本書,裡面載明初學的蒙童所應該學習的項目。首先要學的是灑掃、應對、進退的禮節。大家可不要小看這三件事,許多大人都做不好呢!
   「灑掃」看字面就知道要先灑水再掃地,偏偏有不少小學生是先掃地再灑水,問他原因,他說灑了水,地溼溼的就不好掃了。這是不會灑水的緣故,灑水時水要細而普遍的灑下,可不能一塊乾一塊溼的。你看,灑水也有學間吧!
    說到掃地,有許多小孩子連掃把都不會拿,而且掃時帚部揚起,弄得塵土飛揚。該如何掃才能掃得乾淨,且灰塵最少,自己好好的研究研究吧!
   「應對」是與人接洽對答時,態度要如何才得體?回答要如何才恰當?多說一句是浮躁,少說一句又不清楚,因此說話馬虎不得,非得講求簡要詳明,又合乎禮節不可。而且還得因人、因地、因時而異,太不容易了。
   「進退」是待客之禮,客人來,晚輩進茶進果時,進必趨(快),退必遲(慢),而且退時屁股不可朝向客人舉一動都得合乎禮節,不輕浮、不莽撞。
    以上三件都是最基本的規矩,在書本上學到了,就要實行出來,所謂「知行合一」才是真學問。在古代每個注重家庭教育的家庭,都如此要求子弟,先確立了規矩典範,才可以進一步研究更深的學問,也就是研讀四書。有小學的基礎,再學四書,必可以收事半功倍的成效。

TOP

三字經簡說(二十九)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古代凡是訓誨剛啟蒙的兒童讀書,都必須講解義理,考究事貫,並且詳細說明每個字的意思,引導明白文章那裡該一逗,那裡是一句,這樣才能深入了解文章所蘊含的意思。
   「蒙」就是草初生,比喻懵懂還不甚明白的意思,就像小孩子剛上學,對於一切事理還分辨不清,迷迷糊糊。啟蒙是非常重要,易經上說:「蒙以賽正,聖功也。」啟蒙時導之以正,這是聖人教化的功德。若導之不正,後果堪慮。所謂導之以正,其實也就是加強「人格教育」。
   「須講究」:
    讀書必須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決心,多方參考各種書籍,對於事實要考證明白,至於查不出來,不敢確定的地方,則存疑,不要妄下斷語,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是做學問所要把一握的原則。
   「詳訓詁」:
    訓話是了解文字的意思。想讀中國書、欣賞中國詩,必須先懂中國字每一個字的意思都不一樣,即使同一個字,放在不同的詞句上,意思也會改變。如拿「著」、穿「著」、「著火,意思皆不同,因此非弄明白不可,否則就讀不下去了。
   「明句讀」:
    文章是由字構成的,字字連綴成一個完整意思的叫「句」。「句」是指文詞的語氣已經結束。如果文詞太長,語氣還沒結束,而略為停頓以便讀誦的,就叫「讀」,也有說一半句叫「讀」的。
    會分句讀,全文才能略知大概。如果分錯句讀,意思可能完全相反。如從前有一個人到朋友家作客,接連下了幾天雨,客人住了好久仍不走,主人有了逐客的意思,因此作了一篇短文,貼在壁上,但是沒有加句讀,他的本意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可是客人卻讀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於是他又理所當然敢住了來了。這就是文章沒有句讀,所鬧出來的笑話。可見讀書不可不分清楚句讀。
    以上三個要點,都是訓誨蒙童時所應該注重地方。

TOP

三字經簡說(二十八)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君主要恭敬臣子,臣子要對君主盡忠。這樣就不會有君主欺凌臣子,使臣子產生「伴君如伴虎」的畏懼感;而臣子也不會做出僭越犯上,纂位殺主的事情。君臣各盡己分,才能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否則君不君,臣不臣,朝廷政綱不興,有了內訌,必定招來外侮。所以君臣間相處融洽,正是家國之福。
  現在是民主時代,已經沒有專制的君主,但仍有領袖,各個機關也各有首長、主管,這就是現代的君,而輔助主管辦事的部屬,就是臣。
  做主管的人要有一個觀念,就是部屬是幫助我一辦事的人。因此,對他們應該存著恭敬心,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忙,主管一個人是無法辦事的。所以當主管的不要擺架子耍威風。真正懂得統御學的人都知道,越是尊重對方,越能獲得對方衷心的,誠服及死心塌地的襄助。而身為部屬的,則要對主管,對所擔負的工作忠心。這正是中國自古以來最為重視的美德,因此排在八德之首。
  以上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長惠幼序,朋誼友情,君敬臣忠十種義行,都是人人必須做到的。
  每個人在社會上,身分是多重的,如既為人父,又為人夫、人子、人兄,當然也是別人的朋友,也可能是機關的主管或部屬,總之不出這十義之外,「此十義,人所同」是勉人要盡心盡方去做好。由自己開始做起,進而影響家人、朋友、周遭的人,這種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

TOP

三字經簡說(二十七)
長幼序 友與朋



    長幼序:親族之間,要講究長幼的次序,也就是注重輩分關係。有的家族以某些字依序嵌入名字裡面,清楚的表明輩分。以天下一家的孔氏來說,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因此就有「德」字輩,「建」字輩的不同了。
  中國人親族關念很濃厚,遇到同姓的長輩,雖然本來不相識,可是血濃於水,馬上可以親愛如一家人,這是很好的現象,但是千萬不要只是止於此,應該再擴而大之,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地。對於任何人,年齡大我十歲的,就以兄長之禮對待他;年齡大我二十歲的,就以父執輩之禮恭敬他。相反的,年齡比我小,則以弟妹、子女視之。人人以此心態來對待別人,必定可以達到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
  友與朋:朋、友二字意思非常接近,若加以分別,則同門叫做朋,而友則是交情更進一步了。有相同的理想,志同道合,朝共同目標努力的兩個人,就叫做友。所以朋、友有親疏之分的。  
    朋友之間講求「朋誼友信」,朋要有情誼,有困難時互相幫助,才算盡到同窗之誼。
  「友」是進一層的交往,彼此要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增進二人的親厚關係。如果行為隨便,又不守信用,就會讓人以為你不重視彼此間的友情。感情就會漸漸疏遠,所以朋友之間不可以因為太親密就隨便了。要知道友情也是經過培養而建立的,不小心維護,友情的花朵也會枯萎。
  論語裡面有一章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與朋友交往,是以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方式聯絡感情的。而彼此間藉此相互激勵,增進自己的仁德,所以是道義的結合。當朋友有錯時,必須「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見朋友有過錯,要發自內心的誠意去勸告他,言語要委婉曲折,以收到效果為目的。但若勸告三次之後,他仍不聽,就不要再勸,免遭其羞辱,從此可以慢慢疏遠他。可是君子絕交不出惡聲,所謂「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或許將來他改過了,仍然可以繼續往來。這些都是和朋友相處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TOP

三字經簡說(二十六)
兄則友,弟則恭



    兄長要友愛弟妹,弟妹要恭敬長上,這樣兄弟之間絕對可以和睦相處,不致發生兄弟鬩牆,令父母傷心的事情。
    兄弟本是同根生,不應該斤斤計較。如果能做到你讓我一分;我敬你兩分,豈不是和樂融融。你們可曾看過一篇「紫荊樹」的地事?這是敘述兄弟鬧分家,你爭我奪的情形。連樹也要分,而無情的樹,都因不忍被分割而先行枯萎,身為萬物之靈的人,怎麼如比無情呢?還好兩兄弟受到紫荊樹的感動,不再鬧著要分家,才得以圓滿收場。
    老人家常告誡晚輩一句話:「打虎抓賊親兄弟。」意思是說遇到困難時,別人可能袖手旁觀,但是親兄弟一定會來幫你的忙。這同時也說明了:兄弟如果團結一致,一定可以把凶猛的老虎和賊打跑的,也就是說,兄弟彼此合作,就可以克服各種困難,兄弟如手足一般重要,怎好不珍惜呢?
    兄長要給弟妹做個好榜樣,而且要負起保護指導的責任。兄長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如古代女子有所謂的「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子指的是長子。長子既然如此重要,父母在生下長子後,就要好好教育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各種禮節,只待習慣成自然,以後弟妹有樣學樣,就好教得多了。
    父母對子女的態度更須一致,不偏愛老大,也不慣溺老么,讓他們彼此尊重。父母本身也要以身作則,與伯叔姑嫂和睦相處。在這麼好的環境下,兄弟絕沒有不友愛的。

TOP

三字經簡說(二十五)
父子恩 夫婦從



    有了九族,就有五倫關係。男女結婚後成了「夫婦」,生下孩子就有了父子及兄弟關係。出外做事則有朋友及長官與部屬的關係。
    五倫彼此間都有互相對待的道理,各有應盡的義理,如果人人敦倫盡分,五倫的結構才會完整。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講究五倫的社會,因此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中間雖有異族入侵,卻不被消滅,就是靠這種力量維繫的。
    五倫所衍生的十種該盡的本份,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沒有一個人可以例外。有那十義呢?
    父子恩:父子的感情是天生的,這種親情切不斷;也割不開,所以叫「天倫」。父不厭子醜,子不嫌父貧。做到父慈子孝。父母慈愛子女,因為「慈」而使子女樂於親近,不致疏遠;因為「愛」而更加盡心管教,使能成個人才。這種愛絕不同於一般人盲目的溺愛。
    子女對父母則要盡孝,因為父母對子女有生、養、教的大恩,因此必須以孝來回報,絕不可忤逆犯上。
    夫婦從:「夫唱婦隨」是夫婦相處的金科玉律。夫者扶也,夫要提攜妻子,盡到保護與照顧的責任。「婦」字是一個女持著掃帚,表示要勤於家務,把家庭料理好,讓丈夫無後顧之憂。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後面必有一個偉大的女性在推動。」這個女性可能是母親,也可能是妻子。主婦雖然身居幕後,但他的賢慧卻是丈夫成功的主力,婦女怎可忽視自己的地位,而自覺不如人呢?
    丈夫要以情義對待妻子,而妻子則以順從為美德,二人相敬如賓,家庭和諧,這才是真正的齊家之道。
    我們知道姻緣本是前生定,夫妻雖然生活習慣略有不同,思想、觀念也不盡一致,卻應該彼此容忍,不要輕言別離。有人請教一對維持婚姻達七十年之久的老夫妻,他們倆幸福婚姻的秘訣,他們說:只有一個「忍」字。遇到意見相左的時候先忍下來,不衝動,當然「溝通」也是相當重要的,這是夫妻相處的潤滑劑。
    希望我們能多見天下美滿婚姻,讓明天更美好。因為一個幸福的婚姻,是給下一代的最佳禮物,您說是嗎?

TOP

三字經簡說(二十四)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九族是我們的直系血親,和自己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人倫的次序,必須認識清楚,才不致混亂,如果不幸顛倒了次序,把子當父,可就天下大亂了。
    本文中的「身」指的就是自己本身,向上推是「父親」,再上去是「祖父」,再上去是「曾祖父」,再向上推是「高祖父」,到此算來就是五代同堂了。或許有人會問,高祖再上去要如可稱呼?這個學人還沒有查到,不過我們不妨統稱為祖先。因為現在社會大多是小家庭的結構,能三代同堂就已經狠不錯了,而且今日之下,人類的生命處在污染的環境中,飽受繁忙緊張的壓力,很難得享高壽,又加上晚婚的關係,想要四代同堂就更難了,何況是五代、六代呢?
    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輩分的國家,輩分是一下生就註定的。有人一生下來就當舅舅,雖然年齡比外甥小,可是在家中的地位可就大不相同了。走路他可以走前面,吃飯可以坐上座,沒有人敢說他不對,只因為他的輩分大。
    由自身向下推是「兒子」,再下去是「孫子」再向下是「曾孫」,曾孫下面才是「玄孫」,也有稱作「元孫」的,到此九族就圓滿了。
    由於種族的繁衍,我們除了直系血親之外,還有旁系血親以及因為婚姻關係而結成的姻親。中國人的習慣是,只要沾上一點邊,都喜歡攀親道故,這種親愛敦睦的習性,衍生出一股團結的力量,形成了宗親。這種宗親的範圍應該擴大及於國家民族,因為我們都是源於一脈,都是黃帝的子孫,照這麼說來,四海之內豈不是皆兄弟了嗎?

TOP

三字經簡說(二十三)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用匏瓜、黏土、皮革、木頭、玉石、金屬、絲絃、竹管等材料作成的樂器,可演奏出八種不同風格的樂音。這八種材料可作成那些樂器呢?
   「匏」是葫蘆的一種,它可以用來製作笙、竽等吹奏樂器。笙是用十七根紫竹作成管子,列在匏中而成,學人很喜歡聽笙的聲音,因為它給人一種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感覺。戰國時代,齊宣王也喜歡聽人吹笙,因此產生了「濫竽充數」這有趣的成語故事。
   「土」就是瓦器,用土燒成的樂器有壎,壎像卵那麼大,上方略尖,下方較平,有點像秤錘,有六個孔,也是用吹的,吹出「嗚嗚……」的聲音。
壎可以和一種用竹子作的樂器叫「箎」的,起相和著吹,發出和諧的聲音,因此,我們
常用「壎箎」來比喻兄弟和睦不起口角。
   「革」是牛皮,可做成鼓,聲音鼕鼕,其有激勵士氣,振奮人心的作用,因此古代戰場上,進攻時都擊鼓以助聲勢。
   「木」,用木頭作成的樂器有柷和敔。祝是以桐木做成,像方形的桶子,上面有一個圓孔,三面畫山,一面畫水,使用時,先用槌子撞底部,再擊打左右,共三聲作起樂。現在我們比較常用的木製樂器是木魚,它可以敲出非常樸拙的聲音。
   「石」,用玉石可作成磬,它的形狀,很像人行禮鞠躬的樣子,所以形容一個人鞠躬的樣子叫「磬折」。
   把各種磬由小到大,編成一排排掛在木架上,這叫編磬,在祭孔典禮上,敲打時會發出非常清脆的聲音。
   「金」就是用金屬鑄成的樂器,有鐘、銅、鑼、鎖吶、喇叭、鈴子、鈸,發出來的聲音都很響亮,而且可以傳得很遠。在古代如果打敗仗了,要撤退時,元帥會下令「鳴金收兵」。
   「絲」指的是用絃來發出聲音的樂器,如琴、瑟、琵琶、古箏、胡琴、揚琴、月琴,以及西洋樂器中的提琴、鋼琴、吉他等都是屬於此類,大多用手指彈奏,不但音域廣,音階變化也多,聲音更是悠揚美妙。
   「竹」,用竹管穿孔製成的樂器有笛、蕭之類,這是攜帶最方便的一種樂器,各種場合皆能隨興之所至,吹奏一曲。
    古代在什麼場合演奏什麼音樂,都有一定,大家按著音樂來行禮,一切都是規規矩矩的。同時章樂會牽動人心,使人自然而然表顯出合於節度的情態,例如在朝廷上聞了樂,各個朝臣自然精神抖擻,莊嚴肅穆,很有威儀的樣子。在宴饗賓客時奏的樂,令人聽了心情愉快,達到舒暢身心,娛樂嘉賓的功效。因此樂和禮是相輔相成的,可見音樂有多重要了。
   「樂者天地之和也」,音樂可以調和人的性情,使合於節度不超過。可是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多是靡靡之音,無病呻吟,毫無美感,充滿了病態。古人有言:聽一國的音樂,便知國家的前途如何。古代鄭國因為音樂不正而亡了國,我們怎可不引以為鑑呢?現在我們可以做的是:自己不去聽這些不合於禮的音樂。

TOP

三字經簡說(二十二)
愛惡欲 七情具



   「愛」:心之貪戀也。看見心裏所喜歡的,便執著不放,佛經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所以娑婆眾生愛心最重。愛常與貪合在一起叫貪愛,看到自以為美的、好的,都想佔為己有。佔到了,卻惱害了別人,若佔不到,自己又痛苦,愛之一字,真是害人不淺。要如何破解呢?就是把一切都看成假相。事間所有事物都是眾緣和合而成的,眾緣分散變成「空」,這麼一觀想,就會發現,世間的一切並非都值得我們去追求、去貪愛。
    歷史上有許多人,為爭王位,為爭國土,為爭美女而發動流血戰爭,造下種種惡業,雖暫時享受勝利的花果,但可怕的報應卻緊跟而來,所以唯有「清心寡欲」,才可免百日之憂。
   「惡」:心之憎嫌也。對於醜的,不好的,產生討厭的心理。「愛」固然不好,但「惡」也不可取,最好是中庸之道,也就是不要起分別心,要怨親平等,平常廣結善緣,不要到處結仇,如此才可左右逢源。
   「欲」:心之思慕也。看見別人有,而我沒有;別人的較好,而我的不好。便產生一種羨慕心理,嚴重時就生起欲望,而激出貪求心。
    欲望重都是不知足所造成的,俗語說:「知足常樂」,若不知足就要永受「求不得」之苦。
    七情都各有其缺點,但無一人可斷盡,因此我們要善用七情,要有所為而發,一切為公不為私,發也要合乎節度,收放自如,這樣才是真正至性至情的「性情中人」。

TOP

三字經簡說(二十一)
曰哀懼



   「哀」:心之痛切也。人常患得患失,得到時,意氣昂揚,喜出望外,甚至忘了我是誰,一旦失去,又哀傷得不得了。人間最哀痛的是生離死別,由於情感的牽絆,臨別時難分難捨,哭得死去活來,這種哀痛也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感受到。
   「哀」太過則傷身,且於事無補,而智者能防患於未然,以減少哀痛之情,使心境常處於安泰,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有一句名言:「哀,莫大於心死。」意思是說:一個人對周遭的事情已不再關心,麻木不仁,不懂得開創前程,任由外境擺布,心中空空洞洞的?不知痛癢,這是很可悲的。明明還大有可為,卻認為自己已被打入谷底,毫無希望可言,不肯力圖振乍,改造命運,追求更幸福的生活,對這種人你又能怎麼樣呢?
   「懼」:心之惶恐也。在論語顏淵篇第四章,司馬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常常反省自己,如果沒有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那有什麼好憂愁、好懼怕的呢?意思是說:如果不種惡因,自然不用害怕會有惡果的到來。
    眾生會懼怕,是因為受到苦惱迫害或者是對未知的一切,無法早作預備而感到畏懼,如果懂得因果,那麼為了避免惡報,就會在因地上戒慎小心,不去造惡,佛經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許多作奸犯科的人,都是事後才後悔,但悔之已晚矣!
   「人命在呼吸間」,人最大的畏懼是死亡的恐怖,但很少人作這種觀想,總以為自己可以長命百歲,因此凡事總愛斤斤計較,誰能料到何時會一口氣不來,一切都將化為烏有呢?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就該好好運用這「懼」情,作為助道良方,精進念佛,才會有成就

TOP

三字經簡說(二十)
曰喜怒


    喜、怒、哀、懼、愛、惡、欲,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七種情感,很難斷除,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它們,進而控制它們,才能免受其害。
    這七種情感,到底是怎樣一個情形呢?
   「喜」:心之歡樂也。人一遇到順境,自然就會表現出歡喜心,但是每個人對事物的歡喜程度與標準不同,全因當時的心理狀況而異,而心理則受見識、修養、氣度以及所處的環境而改變。
   「喜」情既是不可免,那麼何不運用在好的方面呢?如喜讀書、喜行善喜研真理,這樣就能轉惡緣為善緣了。
   「怒」:心之煩惱也。遇到逆境不順己心,就容易動怒。怒也就是瞋,這是根本煩惱之一,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一開。」
   「怒」對生理、心理都造成很大的傷害。容易動怒的人,除了表示個人修養不夠之外,也顯現個人對事物的道理看不透,太膚淺了才會生氣,所以俗語說:「學問深時,意氣平。」這樣看來,以後我們就不該再說:「都是你惹我生氣的啦!」
   也有人看了不公平的事,便怒不可遏,固然是很有正義感,可是並不能解決事情,不如定下心來,仔細考量一下,尋找解決之道,才是正途。
   今日寰宇殺戮太多,就是因為有些人怒氣太盛,不能克制自己的緣故。那麼要如何治療呢?用一個「忍」字,古諺云:「忍一時之氣,免受百日之殃。」「忍一時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朱子治家格言:「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凡事不要太衝動,「忍」才是保平安的良符。

TOP

三字經簡說(十九)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馬、牛、羊、雞、犬、豕稱作六畜。畜就是家裏養的獸,這六種動物是人所飼養的,這與六穀為人所食不相同,而我們之所以飼養牠們,是因為牠們對人類有貢獻,下面就分別說明:
   「馬」能負重致遠,古代沒有汽車,出門坐的是馬車或直接以馬代步。好馬可以日行千里。至於要快速的傳遞消息,就非靠馬接力跑不可了。
   「牛」不像馬可以快跑飛奔,卻可以運載貨物,也可以耕田,更供給主人營養可口的牛奶。
   「羊」生產羊奶。羊有跪乳之恩,時時警惕人類要孝順父母,否則不如畜生。
   「雞」能司晨報曉,告訴主人早早起床工作,不可懶惰。
   「犬」能守夜防患。犬最通人性也最忠心。古代有一位大學問家叫陸機,家中養了一條狗叫黃耳,會替陸機帶書。
    從前有一位楊生家中也養一犬,跟隨主人進進出出,有一天楊生醉倒在草野中,而鄉人正放火燒山,眼見就要燒到楊生了,這時犬跳進河中,沾了一身水,用來浸溼楊生的衣服,使主人免於燒傷。
    報上也曾刊載,一小主人和狗玩耍,未料草叢竄出一條蛇,欲加害小主人,而義犬為救主人與蛇博鬥,最後把蛇咬死,但犬也重傷死亡。
    由上面幾個故事可以知道,犬是人類親密的好朋友。
    「豕」就是豬,是常被認為除了貪吃之外,一無是處的一種動物,其實牠也有功用。如以前種菜種稻都是用糞作肥料,光是人糞不夠用,得再加上豬糞。現在也有人利用豬糞發酵產生的沼氣,代替瓦斯。誰說豬沒有用呢?
    這六種動物各有專司,所以為人所飼養,並不是養來吃的,再說我們怎忍心殺食對我們有功的動物呢?

TOP

三字經簡說(十八)
此五常 不容紊 稻、梁、菽,
   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上面說的五常恰與佛家的五戒相通,五戒守得住,才可得人乘果,同樣的,五常守住了,才可稱之為人。如今我們都得人身,可別忘記使我們得人身的法寶。現在就把五常和五戒作成一張表來說明二者的關係,以便了解。
   
   

    仁是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看見別人受苦,就像自己受苦一樣,像堯、舜、禹、湯、文、武這些聖人,他們都愛民如子,所以是仁君。仁人看見動物被殺,於心不忍,因此他們「不殺生」。
    義是合宜的才做,而偷盜的行為是不合宜的,因此不去做。凡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不可用明盜暗偷的方法佔為己有,所謂「不義之財不取也。」所以守義的人絕不偷盜。
    禮是在一定的規範內做事,不踰越,這樣彼此才能相安無事,若超過限度就是「淫」,會發生爭奪與利害相侵的事件,因此懂禮之人不邪淫。
    智者必得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人對事才有正確的判斷力,姐果飲酒、吸食強力膠、打速賜康、吃毒品,一旦亂了心智,迷迷糊糊的,會做出什麼事就不得而知了,因此智者不飲酒。
    信者不輕言。話未經考慮,就隨便說出口,如果做不到,就壞了信用,因此守信的人,絕不妄語。五常(五戒)與我們息息相關,同學們好好記住實踐要點,照著去做,必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稻、梁、菽、麥、黍、稷這六種穀類,是供人食用的,而且大多拿來當作主食。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氣候、風俗、物產不盡相同,因此人民吃的主食也就有了差異,如台灣盛產稻穀,因此以稻為主食,而中國北方由於天寒,適合種麥,因此北方人以麥為主食,而東北人則又以當地盛產的大豆為主食。
    下面就介紹這六種穀類:
    「稻」分為秈、粳、糯三種。秈是無黏性而早熟的稻,粳是不黏而晚熟的稻,而糯是富於黏性的稻,多用來作成糕、粽。
    我國的農業改良場一直研究改良,希望能生產出一種抗病力強;產量豐;穀粒飽實的品種,這樣就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生產足夠的糧食。
   「粱」就是北方的高粱,長得很高,人躲在裏面都不易被發現,因此高粱田被稱作「青紗帳」。粱有青、黃、白三種,可用來釀酒,屬於涼性,因此稱作粱。
   「菽」是豆類的總稱。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營養素,作為主食非常理想。
   「麥」俗叫夏穀。有大麥、小麥之別。果實的上面有一根芒很好認。大麥可以釀酒及作成麥芽糖。小麥磨成粉,就成了作饅頭、蛋糕的麵粉,小麥也是釀醬油的原料。
   「黍」俗叫小米或黃米,形態和稷很相似,只是稷比較小。苗像蘆葦,高一丈多,色黑果實圓。因為是在大暑時種的,因此叫黍。黏性的也可以釀酒。
   「稷」是二年生草木,高四、五尺,葉細長而尖,種子白色,供食用。
本草綱目說:「黍和稷是同一類中的二種植物,黏的叫黍,不黏的叫稷。」
    以上六種穀物是上天生來作為養民的食物,這是上天的厚賜,大家應該心存感激,不可任意糟蹋,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大家要惜福才是。

TOP

三字經簡說(十七)
  曰仁義  禮智信



    仁、義、禮、智、信稱作五種常理,這是不容許紊亂的,人人都應該了解五常,更應該實行並守住不放,因為能做到這五條,才配稱作「人」。下面我們就一一介紹這五字的意思。
   「仁者人也」,由字面上看,仁就是二人,單獨一個人無法表現出仁來,一定要兩個人。人與人相處,存著一種交厚的心理,不傷害對方,一切為對方著想,這就是仁。在實行上,最需把握的基本原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要實行「恕道」。
   「義者宜也」,人所應該做的事就是義,凡是合宜的,做出來對大眾有益的事,都是義。如果只對少數人或某個人有好處,而對多數人卻有害,像這樣就不可稱作義了。
   「禮者理也」,做人做事要合乎道理。怎樣才合理呢?就是要凡事恭敬,由內心發出恭敬對方、恭敬事物的心,有了恭敬心,對人不敢魯莽,做事一定小心謹慎,不敢稍有懈怠,這樣一定處處受人歡迎,也不會把事情給辦壞了。求學也要恭敬,才可以得到學問的真實益處。
   「智者知也」具有分辨善惡、是非、邪正的能力,知道那個該做,那個不該做,才不會迷迷糊糊,造下更多的罪業,受苦無窮。
   「人言為信」,人講出來的話必須誠實不欺,才叫人話--信,否則就叫狺,只是動物的叫聲罷了。

TOP

三字經簡說(十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水、火、木、金、土這五行,是根據數目而產生的,也就是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
    五行跟人類有很密切的關係,太陽系中也有這五顆星,可見五行是很重要的,如果想進一步認識,必須自己再去研究。
    知道五行的變化便可預知未來,但所知還是很有限,因為世事變化莫測,都是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如果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壞事就不會臨到我們頭上,這才是改變命運的有效方法。
    研究五行的人都知道相生相剋的道理,相生是水生木,水可滋長樹木。木生火,木燃燒就產生火。火生土,火熄滅後剩下一堆灰,灰就是土。土生金,各種金屬都是從土裡挖掘出來提煉而成的。金生水,如水溝堵塞,可用鋤頭來疏通。知道相生的道理,做事才知道該由那裡下手,不致白費功夫,如果想在木中尋金那是辦不到的事。
    相剋是水剋火,發生火災時用水去滅,這正是充分利用相剋的道理。火剋金,火可以用來消鎔鍛鍊金屬。金剋木,斧頭可以砍伐樹木。木剋土,木把土中的養分吸收殆盡,也是相剋的一種。土剋水,所謂「水來土掩」就是這個意思。
    由相生相剋的循環中,我們發現了有趣的現象,如水剋火,而火生的土就來剋水,水生的木又來剋土,這個環永遠解不開,有點像人類,當父親被別人欺負時,兒子就代他出氣,對方的兒子又為自己的父親出氣。沒完沒了。五行都是無情物,可是連無情物都懂得「孝順」,我們身為「萬物之靈」的人,又怎能不如它們呢?

TOP

三字經簡說(十五)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這一段經文主要是讓我們認識方位。東西南北的方向都是和中心相對應的,如果沒有一個中心,就沒有所謂的東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動,方向也要跟著改變,方位並不是永遠固定的。
    在地圖上,通常右邊代表東方,左邊代表西方,上面代表北方,下面代表南方,有了這個基本觀念再來看地圖,才不致錯認方向。
    剛開始人類並沒有所謂的方向,由於需要才定出來的,如果沒有制定,想去臺北可就難了,不知要往哪個方向才好,沒有既定的目標,走一年也走不到。航空和航海要是沒有方向,飛機和船根本就動不了,可見認識方位很重要。
    現在有兩種測定方向的工具是指南針和羅盤,指南針永遠指向南方,黃帝時發明的指南車也是這個道理,有了一個固定的方向,便不難知道其他三方,靠著這種儀器,黃帝才不至於在大霧迷漫中迷一失方向,因而戰勝蚩尤。
    不但走路要有方向才不會迷路,人生也該有一個努力的目標,才不致迷失自我,懵懂的過一生,不知生由何來?死從何去?
    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一個向西方去的淨土法門,把自己的生命目標定在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上,只要朝夕勤勤懇懇的念佛,去除妄想,不貪戀世間的榮華富貴,待功夫純熟,阿彌陀佛自然來接引我們,絕不會走錯了路,小朋友,現在就定好自己努力的方向吧!

TOP

三字經簡說(十四)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春、夏、秋、冬稱作四時,運轉不停,沒有窮盡的時候。地球上之所以有四季的變化,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關係。這四季各有特色,萬物也隨著季節而表現出不同的生活形態。由於四季循環不停,萬物也因此而生生不息。
   「春」天具有二種欣欣向榮的氣象,花草樹木在這個時候抽芽長葉,到處百花盛開,蝴蝶飛舞,一切都充滿了希望。古人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這美好的春天,如果作好了一年的計劃,再加以實行,到了年終必定有一豐碩的收穫。
   「夏」天氣候炎熱,又是另一番景象。這時值物長得最茂盛,動物也不一例外,因此蚊、蠅、蟑螂這些會傳染疾病的蟲類,繁殖得很迅速,如果不注意環境衛生,就容易染病上身。
   「秋」天。經過漫長夏天的成長,到了秋天該收成了。萬物在夏天把生長的力量耗盡,因此到秋天逐漸凋零,一切似乎都顯得軟弱無力,樹葉變黃掉了下來,秋風陣陣吹襲,充滿了肅殺之氣,難怪古人都在秋天對死刑犯行刑,也是為了配合時令,不傷仁德啊!
   「冬」天在大陸北方早已是大雪漫天,一片銀色世界,動物冬眠,植物也被覆蓋在大雪之下。但在隱伏中,它們仍蘊藏一股生機,它們養精蓄銳,只待明年春天,東風解凍,萬物又在大地的舞台上,展現各自的生命力。
    農夫依著四時春耕、夏紜、秋收、冬藏,一點也不亂。四時對萬物有一種控制的力量,使一切都歸於次序。我們更要效法「天」,做個自強不息的君子,永不停下前進的腳步。

TOP

三字經簡說(十三)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三種非常重要的綱紀就是;君臣之間講究道義;父子間存著親情;夫婦相處和順。
   「綱」是收網的大繩。漁夫把網撒向海中,收網時,只要拉回大綱,網自然就收合了。如果綱壞了,不論你怎麼拉,也無法把網收好,因此綱可以引申為「最重要的部分」,有一句成語「提綱摯領」,就是這個意思。只要把握綱要,有了次序,什麼事都好辦了。這裡所說的三綱,是人世間最重要的次序,如果守住就可以致太平。
   「君臣義」,君臣之間以道義結合,君要有君的樣子,把臣子看成是輔助自己治理天下的人,而不是奴僕,要「尊重」臣子。臣子也以治理天下為己任,盡「忠」職守。如此上下都守住自己的本分,這樣來治國,必定萬民誠服,國家安定。
   「父子親」,父子曰卒天倫,這種親密關係是天生的,必須父慈子孝:父親因為慈愛,而教子向正向善;兒子因為孝順,而聽從教誨。這樣把家裡整頓好了,再出來當公務員,才有辦法把國家治理好,所謂家齊而後國治啊!
   「夫婦順」,夫婦是五倫的開始,這一倫壞了,其他四倫也好不了,因此夫婦的結合,要特別謹慎,一旦結婚,就要白頭偕老,不可輕言別離。
    夫屬陽剛,婦屬陰柔,因此婦以順夫為綱。中國古代女子講究三從四德,想來也是有道理的,千萬不要學那「牝雞司晨」,亂了次序。
    有人極力提倡男女平等,其實平等是建立在互相的尊重上,婦順夫,夫敬婦,和睦相處,這樣孩子才能在安樂溫暖的氣氛中,健康快樂的成長。你們看這三綱是不是特別重要,其有安定國家社會的功能呢?

TOP

三字經簡說(十二)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種光明的來源是日、月、星,也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太陽的光我們是常領教的,例如在夏天晴朗的中午時分,站在太陽底下,眼睛被曬得都瞇上了,根本無法正視,可見太陽光有多強了。科學家說太陽的表面是一連串不斷的原子爆炸,所產生的光和熱經過約一億五千萬公里,射到地球表面仍然如此強烈,普遍照射地球上所有生物,供給生長的能源。如今科學也發展到使用太陽能來發電,運用在更多有益人類的用途上。太陽真是人類的大恩人,為了表示我們的恭敬,在朗朗乾坤下,又怎能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呢?
    月亮又稱作太陰,代表陰柔,月亮是反射太陽的光,因此除了為我們遍灑柔和的光芒外,並不會帶給我們太過強烈的刺激,月光有如慈母的懷抱一般溫柔可親。
    在廣漠無垠的天空,除了太陽和月亮外,還有數不清的小星星,像眨者眼睛般閃著榮光,它們都是離地球很遙遠的恆星和太陽一樣會自己發光,有的比太陽還大,只是離我們太遠,因此看起來很小,光線也顯得微弱罷了。
    我們把天空的星星,依照它們的位置,組成各種星座,可作為航海及迷路者的方向指南,而且還賦予它們一些神話,使它們變成人類親密的朋友。
   「光」代表溫暖、光明、安全,日、月、星的光算是很強的了,可是能照射到的地方還是很有限。有一種光卻可照遍宇宙各個角落而沒有障礙,那就是「佛光」。我們常說佛光普照,可是為什麼我們看不見呢?那要怪自己的心地不夠清淨,想要照見,必須把心鏡磨亮。現在我們雖然看不見,卻常蒙佛光慈護而不知呢!

TOP

JinTech Semiconductor Co., Ltd JinTech Semiconductor Co., Ltd - About Us JinTech Semiconductor Co., Ltd - Our Service JinTech Semiconductor Co., Ltd - Expected Quality System Certification JinTech Semiconductor Co., Ltd - Contact Us Our Partners – Sai Fung Electronic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