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簡說(三十一)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論語這本書,一共有二十篇,是孔子與學生及當時的人談論有關仁道、學問、政治的記錄。孔子去世後,由弟子及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裡面所記載的都是孔子的好言行,都是聖人智慧的結晶,每一篇每一章都可以作為我們言行的準則。因此不論古今,放諸四海皆能適用。
論語原本有齊論和魯論之分。齊論有二十二篇,內容與魯論差不多,後來科舉考試都依照魯論來出題,齊論就失傳了,因此我們現在讀的是魯論。
論語第一篇第一章一開始就說「學而時習之」,可見「學」非常的重要。「學」是入道之門,只有學,知識才能不斷增長;品德才能漸趨高尚。
想學就要問,所謂學問!學問!不問就學不到,因此古人常常到處參訪名師,因為每位老師的見地不盡相同,我們參考多了,實際運用也多,長了見識,知道如何取捨,才能獲得真正屬於自己的學問。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整部論語論仁的地方相當多,但都沒有把仁的全貌說盡,可是我們可以由「忠恕」下手,作為行仁的初階。
宋宰相趙普曾向宋太宗說:「我有一部論語,以半部輔佐太祖平定天下,以另外半部協助陛下致太平。因此留下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論語不但可以用來治天下,也是個人修養的指南,每一句話都包含了聖人對人情事故的睿智態度。我們常感嘆做人難,辦事難,何不把論語好好背起來,並且切實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