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裏的故事,你知幾多個?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書籍,初著傳說為宋朝王應麟, 明清人多認定作者是王應麟。比如清代康熙年間王相和近代大學問家章太炎;其次,從文風看,王應麟的其他著作也多三字句,幾年前,在鄞州還出土了王應麟用「三字經」句式作結尾撰寫的廟記。另外,王應麟是一個關心兒童教育的學者,除了《三字經》,他還有其他6本兒童啟蒙讀物。這些都是非常有力的證據。明清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一中記載:「童蒙所誦三字經乃宋末區適子所撰。適子,順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節不仕」。而後經章太炎等人多次增改,故現在於敘史的部份也有說到元、明、清、民國。

《三字經》以三字一句的方式,簡短的敘述一些廣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和表述普遍為古代社會所接受的道德觀念和哲理。同時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百家姓》、《千字文》同為中國古代私塾的初級入門課本,合稱「三百千」。

三字經簡說(七十)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這一段經文是說古代人得書不易,雖無書,卻不因此而不學,反而想盡各種辦法取得書來讀。反觀今人,在印刷術發達的今日,書本唾手可得,卻不知愛惜,也不用心去讀,與古人相比,真是太慚愧了。
    西漢的路溫舒閱讀蒲草編成的書。公孫弘則把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簡上。他們二人因為家裡貧窮買不起書,欲知道勤勉好學,真值得我們敬佩。
    西漢時代,中國還沒有發明紙,寫字者要用絹帛,所以書很貴,只有官宦世家和有錢人家的子弟才有書買。平常的百姓很少人有書。
    當時有一個人名叫路溫舒,家裡很窮,因此替人放羊。但是他很想讀書。有一天他看見野地裡到處長著蒲草,靈機一動,於是把蒲葉作成本子,向別人借書來抄,這樣他就有書讀了。路溫舒這樣苦讀,後來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而另一位公孫弘,他五十歲時,還在寒竹林為人放豬。他一面放豬,一面把竹林中的竹子削成竹片,再向人借來春秋經,刻在竹簡上閱讀,後來也成為一名學者。
    路溫舒和公孫弘二人,後來名顯當時,貴為卿相。他們本來都無錢買書,卻如此勤苦自勉,而世間豐衣足食,容易得書者,卻不肯發憤用功,豈不是自己誤了自己。
    看了以上兩個故事,小朋友除了要效法他們用功讀書之外,也要愛惜書本,因為書上有聖人寫的文字,我們不可隨便的糟蹋,一個愛惜書本的孩子,也一定是個用功的孩子,你們說是嗎?

TOP

三字經簡說(六十九)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這一段經文是說一個人即使已經當了大官,功成名就了,仍然要勤學不懈,「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也就是要做到今人所說的「在職進修」,進一步追求對自己的工作有幫助的學問。不是為了晉陞,而是為了工作能夠順利的推展,對老百姓更有利益。下面就舉趙普的故事來說明:
    趙中令是指宋朝的趙普,他做到了掌理皇帝文書的中書令這個大官,白天處理國政,晚上仍然不忘讀論語。
    古人讀書,有些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希望考中進士,求得一官半職,而趙普已經做了那麼大的官了,為什麼還要讀論語呢?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因為有國家大事,要和趙普商量,因此駕臨趙普家中。看見趙普正在讀論語,太祖很訝異的說:「論語小時候就讀過了,為什麼現在還讀它呢?」
    趙普回答說:「論語中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以前我以半部論語助您平天下,現在以另外半部論語助您安天下。」
    由此可知論語是一本最為簡要精粹,不可多讀的好書,一個平民百姓讀了可以修養身心,成為正人君子;官吏讀了可以仁政治國,成為忠臣良相。
這個故事主要是告訴我們,一個大官尚且如此虛心好學,何況我們普通人,怎能不更加
勤學呢?

TOP

三字經簡說(六十八)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下面將介紹古人求學的時例,不同身分不同環境的人,通通都要求學,用以勉勵大家向他們看齊,把握機會學習。
    仲尼指的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昔」是古代的意思。以前孔子也曾向七歲的項橐學習。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項橐和小朋友在路上玩泥巴築土城,這時孔子和他的學生正好坐著馬車經過,小朋友一看馬車來都避開了,只有項橐安坐在土城中不動。
    孔子便下車來問他為什何不避開車子?他說:「我只聽車子避開城而走,從來沒聽說為了讓車子過而拆掉城的。」孔子覺得他說的有理,就叫學生繞道而行了。
    孔子又對項橐說:「你年紀雖小懂得倒不少。」
    項橐便說:「小魚崩下來三天就能在江海裏面游;兔子生下三天就能跳三畝地那麼遠。而我已經七歲,當然懂得很多囉!」
    孔子就問他:「既然你懂很多,那麼什麼山沒有石頭?什麼樹沒有枝葉?什麼火沒有煙?什麼牛不生小牛?什麼馬不生小馬?」
    項橐很輕鬆的回答說:「土山沒有石頭,枯樹沒有枝葉,螢火沒有煙,泥牛不生小牛,木馬不生小馬。」
    孔子聽了,稱讚他很聰明。
    項橐卻反問孔子說:「換我來問問您,您知道白鵝和鴨子為什麼能浮游在水面上?松柏為什麼會長青嗎?」
    孔子回答說:「白鵝和鴨子的腳大又有蹼,所以很會游,松柏的樹心很結實,所以長青。」
    項橐歪著說:「不對呀!烏龜很會游泳,牠的腳雖然有蹼卻不大,竹子也是長青,但竹心卻是空的呀!」
    孔子一時也答不出來,對著在旁的學生說:「這個孩子真不簡單,常識這麼豐富,我還得向他學才對。」
    孔子乃生而知之的聖人,但他仍為處處求學不以為足。有一據話說:「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一定的老師,他學習任何人的優點,向不同的人領教,所以學問自然與我們大不相同。
    孔子也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中必有一位可以作為我的老師,值得我向他學習的。孔子這種時時學的精神,我們應該加以效法,尤其在這知識爆炸時代,更需如此。

TOP

三字經簡說(六十七)
口而誦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這段是說求學之人,讀書用功的方法。凡是讀經、史、子、集各類書,一定要口誦、心惟,也就是要諷誦吟詠,心裡思惟。如果只是口誦而心不惟,則扞格而意思入不到心底去。如果只是心惟而口不誦,則神昏而志不專,早上或許會想著這個道理,到了晚上就不然了,因此所學的有時會忘了。所以讀書人,口裡雖是誦讀書中的文句,但心裡一定要思惟其中的道理,而且必須從早晚用心,這樣日日精進用功,必能熟記不忘,成為自己的學問。
    古人說讀書有三到:口到、手到、心到。口到就是嘴裏要念出聲,口念耳聽可以幫助記憶。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聽到的話落下印象後,就不容易忘記。再者,中國的詩文都很注重聲調的變化,所以念出聲,可以幫助自己去感受。
    古人讀書很講究「諷誦涵泳」的功夫,「以聲求氣」,聲誦則氣養,讀書人能否成為氣節之士,就看他涵泳功夫做得徹不徹底了。
    手到是要常寫、常批、常抄。手寫雖比口念要慢,但在寫時卻加深了不少印象,所以小學生初識字,常常要寫一行半的家庭作業是有道理的。
    心到,不論讀書、寫字都要用心,心不到,心不在焉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白費功夫,所以讀書時心一定要專注,而且還要時時用心思維,日夜不放下這顆心,如此用功,學問沒有不成就的。

TOP

三字經簡說(六十五)
太祖興 國大明 號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遷燕京 十六世 至崇禎
   閹禍後 寇內訌 闖逆變 神器終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年號洪武,建都在金陵(南京)。到了成祖時,把皇都遷到燕京,共傳了十六世到崇禎皇帝。明朝宦官專權為亂,明末又有許多流寇造反,其中李闖王更攻進京城,迫使崇禎帝自縊,明朝遂亡。
    朱元璋年幼家貧,投皇覺寺為僧,後四處行腳,吃盡苦頭。
    元末盜賊蜂起,朱元璋乃投靠郭子興麾下為親兵。不久娶郭子興義女馬氏為妻,得助更多。朱元璋陸續幕了許多英才,漸成一股勢力。郭子興病逝,元璋被推舉為主帥,於是南征北討一十八年,勦平群寇,始成一統。待徐達攻陷元都,順帝北遁,元亡,朱元璋下詔以應天府為南京,至此真正是明朝的天下了。
    明朝初建,朱元璋卻濫殺功臣,太子標,性仁恕,見朱元璋誅殺群臣,屢勸無效,遂憂鬱而終。太祖在位三十六年崩,傳位給孫子建文帝。
    建文帝本是個優柔寡斷的人物,對各地藩王常存疑忌,後聽信侍臣讒說燕王棣智慮過人,將來恐怕生變,因此建議削減諸藩,逼使燕王抗命起兵南下,建文帝兵敗出宮,奔雲南出家,燕王在燕京即位,是為成祖。
    成祖起兵之前,多由宮中宦官來通風報信,以致成功。因此即位後,對宦官大肆封賞,還派宦官出使各地,偵察外情,且懷疑建文帝逃亡海外,因此派宦官鄭和下西洋七次,表面上是宣揚國威,暗地裏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因成祖信任宦官,以致子孫因閹禍而亡國。如英宗寵信太監王振,以致有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也先擄去,後因景宗即位,也先知無利可圖,雙方議和才放還。不久英宗復辟,廢景帝,自然也免不了一場屠戮。
    明武宗(正德皇帝),寵信太監劉瑾,劉瑾肆行排擠,他又統領東、西廠,作為他陷害群賢的機關。還為武宗建豹房,令其日夜縱樂,無暇理朝政,劉瑾方得無所忌憚,最後竟想謀反,幸及早發現,被磔死伏法。
    明世宗寵信嚴嵩,神宗寵魏忠賢,皆把國家弄得烏煙瘴氣,明朝氣運漸衰。
    明懷宗時流寇張獻忠、李自成造反,李自成自稱闖王,攻入京城,致思宗崇禎帝進退無路,吊死在煤山,明朝亡,共傳十六主,二百七十七年。
    李賊自立為帝,還逼總兵吳襄寫信給守山海關的兒子吳三桂,勸他來降,三桂回信說:「父親不得為忠臣,子亦焉得為肖子」,表示不降,李賊怒殺吳襄。
    三桂為報君父之仇,於是請清兵入關,與李賊交戰,李賊兵敗逃亡。清世祖卻即帝位,從此中國又再次落入外族之手,直到辛亥革命,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成為五族一家的泱泱大國。
    清朝及民國的歷史,三字經上沒有,因此大略帶過。至此歷史部分全部介紹完畢。

TOP

三字經簡說(六十五)
太祖興 國大明 號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遷燕京 十六世 至崇禎
   閹禍後 寇內訌 闖逆變 神器終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年號洪武,建都在金陵(南京)。到了成祖時,把皇都遷到燕京,共傳了十六世到崇禎皇帝。明朝宦官專權為亂,明末又有許多流寇造反,其中李闖王更攻進京城,迫使崇禎帝自縊,明朝遂亡。
    朱元璋年幼家貧,投皇覺寺為僧,後四處行腳,吃盡苦頭。
    元末盜賊蜂起,朱元璋乃投靠郭子興麾下為親兵。不久娶郭子興義女馬氏為妻,得助更多。朱元璋陸續幕了許多英才,漸成一股勢力。郭子興病逝,元璋被推舉為主帥,於是南征北討一十八年,勦平群寇,始成一統。待徐達攻陷元都,順帝北遁,元亡,朱元璋下詔以應天府為南京,至此真正是明朝的天下了。
    明朝初建,朱元璋卻濫殺功臣,太子標,性仁恕,見朱元璋誅殺群臣,屢勸無效,遂憂鬱而終。太祖在位三十六年崩,傳位給孫子建文帝。
    建文帝本是個優柔寡斷的人物,對各地藩王常存疑忌,後聽信侍臣讒說燕王棣智慮過人,將來恐怕生變,因此建議削減諸藩,逼使燕王抗命起兵南下,建文帝兵敗出宮,奔雲南出家,燕王在燕京即位,是為成祖。
    成祖起兵之前,多由宮中宦官來通風報信,以致成功。因此即位後,對宦官大肆封賞,還派宦官出使各地,偵察外情,且懷疑建文帝逃亡海外,因此派宦官鄭和下西洋七次,表面上是宣揚國威,暗地裏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因成祖信任宦官,以致子孫因閹禍而亡國。如英宗寵信太監王振,以致有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也先擄去,後因景宗即位,也先知無利可圖,雙方議和才放還。不久英宗復辟,廢景帝,自然也免不了一場屠戮。
    明武宗(正德皇帝),寵信太監劉瑾,劉瑾肆行排擠,他又統領東、西廠,作為他陷害群賢的機關。還為武宗建豹房,令其日夜縱樂,無暇理朝政,劉瑾方得無所忌憚,最後竟想謀反,幸及早發現,被磔死伏法。
    明世宗寵信嚴嵩,神宗寵魏忠賢,皆把國家弄得烏煙瘴氣,明朝氣運漸衰。
    明懷宗時流寇張獻忠、李自成造反,李自成自稱闖王,攻入京城,致思宗崇禎帝進退無路,吊死在煤山,明朝亡,共傳十六主,二百七十七年。
    李賊自立為帝,還逼總兵吳襄寫信給守山海關的兒子吳三桂,勸他來降,三桂回信說:「父親不得為忠臣,子亦焉得為肖子」,表示不降,李賊怒殺吳襄。
    三桂為報君父之仇,於是請清兵入關,與李賊交戰,李賊兵敗逃亡。清世祖卻即帝位,從此中國又再次落入外族之手,直到辛亥革命,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成為五族一家的泱泱大國。
    清朝及民國的歷史,三字經上沒有,因此大略帶過。至此歷史部分全部介紹完畢。

TOP

三字經簡說(六十四)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輿圖廣 超前代 九十年 國祚廢



    遼國與金國都自稱帝國,金國滅了遼,元又滅金國,接著斷絕了宋朝的命脈,建立了大一統的元朝。土地廣大,超越前代,但只傳了八十九年,國家就亡了。
    遼太祖姓耶律名阿保機,於唐德宗貞元元年稱帝,國號契丹,後又改稱遼。傳了九主,到天祚帝,因宋朝聯合金國滅遼國,但因宋弱而由金人獨力滅了遼國。天祚帝四處逃竄,被金國將軍婁室追上,活捉而去,不久將他殺死,遼亡,傳九主,共二百一十年。
    金太祖姓完顏名阿骨打,他率領各部兵士攻西遼,大勝,於是稱帝。最初國號女真,又改為金。金太祖的弟弟曾率兵攻陷汴京,捉徽、欽二帝北去。金數傳到哀帝時,宋、元聯兵攻金,城破,哀帝自縊而死,金亡,傳了十世,共一百一十七年。
    元太祖鐵木真幼年喪父,其父也速該本是酋長,一旦亡故,部下叛離,孤兒寡母總遭人欺。但鐵木真兄弟五人和睦相親,凡事皆群力完成,待長大,勢力漸成,收復各部,滅了乃蠻後稱帝,自稱﹁成吉思汗﹂。曾西征西域,孫子拔都更西征到歐洲、蘇俄境內。到了成宗鐵木耳,滅西遼、金與宋,建立了擁有廣大領土的蒙古帝國。
    宋亡元興,這是中華民族第一次淪入外族的統治,過著被歧視的日子,加上蒙古兵凶狠如猛虎,百姓不堪其苦,日子一久,元朝氣衰了,元順帝又不理朝政,委政給鐵木兒,內外皆亂,以致群雄併起,各據一方。
    北方諸將,自相爭戰,南方卻出了一位吳國公朱元璋來,他廣徵人才,招幕兵士,掃蕩群寇,所經之地,秋毫無犯,人心相帥歸向,望風投誠,漸成氣候,因此稱帝。
    稱帝之後,朱元璋下詔伐元,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連戰皆捷,元順帝無法可施,只得與后妃、太子妃向北逃亡,城破,元亡。元自太祖開國,至順帝北奔,共計一百六十二年,自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原,至順帝亡國,只八十九年。

TOP

三字經簡說(六十二)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皆有所由來。為了與前面朝代有所區別,因此另加一「後」字。
    後梁太祖朱溫,本是村野無賴,因家貧無以為生,因此與二哥投靠黃巢,屢次建功,成為黃巢的左右手。後來背叛黃巢歸唐,唐朝把他視為忠臣,誰知他後來竟纂位。
    朱溫淫虐不堪,與兒子友珪之妻苟合,致被友珪殺死,王位傳給三子友貞,友貞在位十一年,後唐兵攻入梁,他獻出國寶投降,自焚而死,後梁亡,二主共十七年。
    後唐莊宗李存勖,性情驕矜,專寵劉夫人,為取悅她,常臉上傅粉,與伶人演戲取樂,不關心朝政,釀成將士怨叛,中亂箭而死。傳位給養子李嗣源,是為明宗,他本來就無心當皇帝,因此也不興兵打仗,人民得以喘息,穀物年年豐收。在位八年,堪稱小康。
    傳位給閔帝,被潞王廢為鄂王,又將之毒死。潞王自稱帝,是帝為廢帝。有一次喝醉酒,對妹妹(也就是部下石敬塘的妻子)說「「你才回來京城,又急著回去,是不是要與石郎謀反啊?」一句醉語,迫使石敬塘向契丹借兵叛變,廢帝自焚而死,後唐亡,傳四主共十三年。
    後晉高祖石敬塘是後唐唐明宗的女婿,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還稱臣、稱子,才借兵滅了後唐。到了出帝時,聽從臣子的意見,向遼稱孫不稱臣,引發遼主的怒意,舉兵攻入汴京,把出帝捉去北方,封他為負義侯,後晉亡,傳了二主,共十一年。
    後漢高祖劉知遠,在晉朝任河東節度使,後因中原無主(此時中原為遼王耶律德光所據)民不聊生,大家都希望趕快驅逐遼(契丹)兵,因此共推劉知遠為天子,以安定天下。剛開始仍稱晉朝,後改為漢。他雖以正當方法得國,但無功於民。傳至隱帝,素性驕縱,國家綱紀蕩然無存,後來武將郭威被讒,只好稱兵入朝,隱帝親自帶兵防禦,敗戰逃走,被臣子郭允明所弒,後漢亡,傳了二主共四年。
    後周太祖郭威初以清理君側為名,出兵入漢京,欲立後漢高祖之侄贇為帝,在入京途中將之廢為湘陰公,繼而弒之,遂篡漢而有天下。
    郭威崇尚節儉,及崩,遺令養子柴榮用紙衣瓦棺下葬(也免去盜賊挖墓之患)。
    柴榮繼位稱為世宗,親自帶兵征伐諸國,武功卓著。為人賞罰分明,並且深知民間疾苦,興利除弊,是五代中最英明的君主,可惜征遼時患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傳位給年僅七歲的恭帝,孤兒寡婦柔弱可欺,又無親信大臣,終於被迫禪位給趙匡胤,後周亡,傳二主共九年。
    五代之外,另有十國,可說是歷史上最亂的時代,中國不統一,樂得外族乘隙而入。我們當以歷史為殷鑑,全國團結合作,才不會招來外侮。

TOP

三字經簡說(六十二)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皆有所由來。為了與前面朝代有所區別,因此另加一「後」字。
    後梁太祖朱溫,本是村野無賴,因家貧無以為生,因此與二哥投靠黃巢,屢次建功,成為黃巢的左右手。後來背叛黃巢歸唐,唐朝把他視為忠臣,誰知他後來竟纂位。
    朱溫淫虐不堪,與兒子友珪之妻苟合,致被友珪殺死,王位傳給三子友貞,友貞在位十一年,後唐兵攻入梁,他獻出國寶投降,自焚而死,後梁亡,二主共十七年。
    後唐莊宗李存勖,性情驕矜,專寵劉夫人,為取悅她,常臉上傅粉,與伶人演戲取樂,不關心朝政,釀成將士怨叛,中亂箭而死。傳位給養子李嗣源,是為明宗,他本來就無心當皇帝,因此也不興兵打仗,人民得以喘息,穀物年年豐收。在位八年,堪稱小康。
    傳位給閔帝,被潞王廢為鄂王,又將之毒死。潞王自稱帝,是帝為廢帝。有一次喝醉酒,對妹妹(也就是部下石敬塘的妻子)說「「你才回來京城,又急著回去,是不是要與石郎謀反啊?」一句醉語,迫使石敬塘向契丹借兵叛變,廢帝自焚而死,後唐亡,傳四主共十三年。
    後晉高祖石敬塘是後唐唐明宗的女婿,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還稱臣、稱子,才借兵滅了後唐。到了出帝時,聽從臣子的意見,向遼稱孫不稱臣,引發遼主的怒意,舉兵攻入汴京,把出帝捉去北方,封他為負義侯,後晉亡,傳了二主,共十一年。
    後漢高祖劉知遠,在晉朝任河東節度使,後因中原無主(此時中原為遼王耶律德光所據)民不聊生,大家都希望趕快驅逐遼(契丹)兵,因此共推劉知遠為天子,以安定天下。剛開始仍稱晉朝,後改為漢。他雖以正當方法得國,但無功於民。傳至隱帝,素性驕縱,國家綱紀蕩然無存,後來武將郭威被讒,只好稱兵入朝,隱帝親自帶兵防禦,敗戰逃走,被臣子郭允明所弒,後漢亡,傳了二主共四年。
    後周太祖郭威初以清理君側為名,出兵入漢京,欲立後漢高祖之侄贇為帝,在入京途中將之廢為湘陰公,繼而弒之,遂篡漢而有天下。
    郭威崇尚節儉,及崩,遺令養子柴榮用紙衣瓦棺下葬(也免去盜賊挖墓之患)。
    柴榮繼位稱為世宗,親自帶兵征伐諸國,武功卓著。為人賞罰分明,並且深知民間疾苦,興利除弊,是五代中最英明的君主,可惜征遼時患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傳位給年僅七歲的恭帝,孤兒寡婦柔弱可欺,又無親信大臣,終於被迫禪位給趙匡胤,後周亡,傳二主共九年。
    五代之外,另有十國,可說是歷史上最亂的時代,中國不統一,樂得外族乘隙而入。我們當以歷史為殷鑑,全國團結合作,才不會招來外侮。

TOP

三字經簡說(六十一)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唐朝高祖李淵,帶領仁義之師(師指的是軍隊)掃除隋朝的暴亂,創建了唐朝的國基,傳了將近三百年,直到梁朝朱溫滅唐,國祚才改立。
    李淵的父親李昺世襲為西涼公,妻子獨孤氏就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妹妹,因此與隋朝王室關係密切。李昺逝,李淵承襲爵位,後因打敗起兵作亂的陽玄感,更得煬帝的信任,即使後來謠傳「桃李子,有天下。」說李姓將會,得天下,煬帝也不曾懷疑到李淵身上。因此李淵得以穩定壯大聲勢,最後奪得皇位。
    隋朝末年有許多自稱為王的小國,李淵有次子李世民的佐助,終於平定了暴亂,創建唐朝三百年的鴻基,這一部分的歷史可參看隋唐演義。
    李淵本來是立長子建成為太子,但李世民建功多,建成與弟元吉便聯合起來要除掉李世民,豈粹李世民手下能人甚多,建議先發制人,因此在玄武門把兄、弟二人殺了,李淵不得已只好立世民為太子。
    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他雖以不法謀得王位,但即位後卻是一代賢君,安內攘外,四海昇平,稱為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
    高宗繼位後,作風與乃父差不多,無奈專寵武則天,最後弄得唐朝江山被武則天所據,改唐為周,自稱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淫亂異常,醜聞四傳,但處理朝政卻能明斷果決,也懂得任用良臣狄仁傑,因此國家還算強盛。晚年聽從狄仁傑的建議,復立中宗,自此天下又歸唐朝。中宗后韋氏淫亂不堪,也仿效武則天,想當女皇帚,竟毒死中宗。由上可知唐朝女禍非常嚴重。
    中宗後是睿宗,再傳給唐玄宗,玄宗初年還算留心國家政事,頗有一番中興氣象,稱為開元之治,晚年寵愛楊貴妃,進而信任胡人安祿山,導致山河色變,玄宗倉皇逃至四川。幸賴郭子儀向回紇借兵,才敉平亂事,但唐朝經此一亂,元氣大傷。
    以後幾位皇帝已沒多大作為,宦官及藩鎮的問題層出不窮。而唐武宗時又毀佛像鑄錢,令僧尼歸俗,所造罪業甚重,加速唐朝的滅亡。
    唐朝末年,又有黃巢之亂,所到之處,殺人盈野,國運奄奄一焉。傳至哀帝,年幼無知,寄命於朱溫,卻被他所害,唐朝遂亡,共傳了二十主,二百八十九年。
    朱溫建國號為梁,此進入五代史。

TOP

三字經簡說(六十)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北周最後一代皇帝周靜帝年幼,皇太后的父親隋國公楊堅迫他退位,建立隋朝;八年後滅了南方的陳朝,純一了中國。二代君隋煬帝荒淫殘暴,以致天下大亂,被部將宇文及殺死。三代君隋恭帝被李淵所廢。隨政權前後三十八年,不能再傳於後世。

TOP

三字經簡說(五十九)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興高齊
當時與「南朝」對峙的還有「北朝」,先是解卑族拓○部建立的北魏,魏孝文帝改姓拓跋為姓元,又稱元魏;後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以後又被宇文氏取代,建立了北周政權;東魏則被高氏取代,建立了北齊政權。北周武帝後來消滅了北齊,統一了北方。

TOP

三字經簡說(五十八)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東晉末年,劉裕以戰功掌朝廷大權,迫晉恭帝禪讓帝位,建立劉宋王朝。後蕭道成迫劉準禪讓位,建立齊朝。齊和帝蕭寶融又被迫讓位給蕭衍,建立梁朝。蕭衍晚年昏庸,內亂外患交逼,大將陳霸先又代梁稱帝建立陳朝。這四朝統稱「南朝」,都城全在金陵(今南京)。

TOP

三字經簡說(五十七)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爭奪漢朝天下,先後建立曹魏、蜀漢、孫吳政權,稱為「三國」。曹魏政權後被司馬懿控制,至魏帝曹奐,被迫讓位給司馬炎,為晉武帝,西晉建立。蜀、吳先後歸降晉室。後匈奴族劉政權滅了西晉,司馬睿(晉元帝)在南方建立東晉。

TOP

三字經簡說(五十六)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東漢開國君主光武帝劉秀,是西漢王室,參加過綠林軍,在昆陽之戰中突圍求授,立有戰功。王莽死後,他打著更始帝劉玄(農民義軍立的皇帝)的旗號,擴充自己的勢力,最後取而代之,建立了東漢王朝,移都洛陽。東漢延續了四百年,最後結束於獻帝。

TOP

三字經簡說(五十五)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最後建立了漢朝基業,都城建在長安。到孝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外戚王莽專權,以毒酒害死平帝衎,讓孺子嬰繼位,仿周公攝政,自號「攝皇帝」;三年後,去「攝」字稱帝,改國號為「新」,廢孺子嬰為定安公。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義,王莽被殺。

TOP

三字經簡說(五十四)

嬴秦氏   始兼併   傳二世   楚漢爭

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秦王嬴政在李斯謀划下,先後兼併韓國、趙國、燕國、魏國、楚國、齊國統一了天下。嬴政稱帝,為秦始皇,後傳位給秦二世。因趙高專權,天下又亂,最後由劉邦(漢王)和項羽(楚王)爭奪天下。秦朝前後僅是五十一年。

TOP

三字經簡說(五十三)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東周前期稱為春秋(因為和孔子修訂的「春秋」年代相當),後一段時期稱為戰國。春秋有「五霸」:
先後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秦國、燕國、韓
國、趙國、魏國。各國爭強稱雄,互不相讓。

TOP

三字經簡說(五十二)

周 轍 東   王 綱 墮   逞 干 戈   尚 遊 說

周朝第十二代君周幽王也是個暴君,因寵幸褒姒,戰弄諸侯,受申候討伐,死於驪山。太子宜臼繼位,即周平王。他把都城從原先的鎬京東遷到洛陽,這就是東周的開始。東周王室衰微,各方諸侯逞強凌弱,戰爭不停,游說之士也越來越多。

TOP

JinTech Semiconductor Co., Ltd JinTech Semiconductor Co., Ltd - About Us JinTech Semiconductor Co., Ltd - Our Service JinTech Semiconductor Co., Ltd - Expected Quality System Certification JinTech Semiconductor Co., Ltd - Contact Us Our Partners – Sai Fung Electronic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