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南京農業大學BBS“南農試驗田”貼出了一個“最新發現,南京農業大學最囧的地方”的帖子,帖子貼出三張照片,第一張是大大的“囧”,第二張“□”,第三張是漢隸體的“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
帖子引出一串跟帖,“早知道了”,“我還真是第一次知道”……是錯別字嗎?還是刻意寫成這樣的?記者調查發現,早在3000多年前“囧”是非常普遍的偏旁部首,西周毛公鼎上的“明”字就寫成“□”。專家說,囧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有3000歲了。
農業文明博物館好“囧”
被同學們稱之為最“囧”的地方躲在校園西北角,邊上就是女生宿舍。“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的牌子有兩塊,一塊是博物館的匾額,簡體字版本;還有一塊是繁體的漢隸,在一巨石上,陰刻。遠遠就能看到“□”字,住在旁邊的女生們早就見怪不怪了。
“以前,我朋友來玩,看到這石碑上的幾個字就笑,‘你看那個□,好囧’。”住在女生宿舍的小劉告訴記者,石碑上的“□”字總能引起朋友們的關注。
3000多年前“明”用“囧”旁
明字怎麼可以寫成“□”?一聽記者說,南農大把“明”字寫成了“□”,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部的張蔚星就笑了。“太正常了,中國文字經歷了陶文,甲骨文,金文。到金文時期,明的寫法就是□。這里‘囧’寓意為有瓦的窗戶,月亮透過有瓦的窗戶就明了。”台灣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毛公鼎上也有“□”字,這個鼎是西周時期的,距今已有3000余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