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不到四十公里的長城鄉紅水村,地處騰格里沙漠的西南緣。在沙漠中有一方茂盛的沙生植物,是甘肅武威的一對農民父子用11年時間種養出的6400畝“沙漠植物林”。
由于騰格里沙漠風沙線不斷前移,紅水河東岸沙區植被破壞嚴重,風沙活動頻繁,使世代居住這里的人們“談沙色變”。兒子王銀吉指著一個個連綿起伏的沙丘告訴記者:“我們這里幾年前曾經是一個風沙肆虐、人跡罕至的地方。”
在這里,每年有大量的農田和莊稼被風沙埋壓和毀壞,父親王天昌和兒子便下定決心要改變這種現狀,在風沙口種樹種草,讓沙漠綠起來。
1999年春天,父子倆走進這片東沙窩,開始了艱苦的治沙生涯。在當地沙漠中心地帶有一處人稱“地窩鋪”的地方,從地面挖下去四五米,然後擴大至10平方米左右的“大坑”,上面鋪樹枝、草墊,就成了父子倆生活6年的住所。
在這6年間,他們不斷植樹治沙。直至2006年,當地政府為他們建起了三間看護沙漠林區的平房。
王銀吉說,當時,沙生苗木短缺,我們就自己培育。春天植樹的黃金時節,人手不夠,我們花錢雇請10多名臨時工幫助壓沙障、栽樹苗,在沙海中植樹,難度是非常大的。
“挖好的樹溝,一夜之間就會被風沙填平;種下的樹,樹苗根部也會在一夜之間裸露,有的還會被連根拔起,幾經反複才能種活一棵樹。”王銀吉解釋說,剛栽植的苗木最需要水,為了苗木的存活,我們得從離家2公里多遠的沙漠腹地調水。
于是,王家的兩峰駱駝便成為唯一的運輸工具,一次2桶水,一個往返兩個多小時,紅水村的村民們經常可以看到兩只駱駝組成的“駝峰運水隊” ……
這些年父子倆投入到“綠色長城”上的10萬多元對于一個靠天吃飯的莊稼人來說,已是家徒四壁。然而,王家種植的6400畝壓沙林,卻讓父子倆感到很富足。
武威市涼州區林業局副局長邱池美說,最新一次統計顯示,王銀吉栽植的梭梭、花棒50多萬株、毛條14萬株、榆樹3000多株、紅柳2000株、沙棗5000多株、楊樹400多株,植被覆蓋率達到52%,成活率較高。
提到今後的打算時,王銀吉說,在已壓沙造林6400畝的基礎上,沿著向民勤縣調水工程輸水渠的走向,爭取2010年治沙面積達到10000畝。(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