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3000部收音機一起奏響開幕曲是什麼概念,恐怕不親臨其境難以想象。
廣州收音機收藏愛好者嚴振華用一年時間收集了從民國時期至改革開放初期3000部各款式國產收音機。他還立下“軍令狀”:要讓3000部收音機個個“能響會亮”,在亞運會到來時,在廣州舉辦首家國產收音機博物館,讓這些收音機唱響亞運開幕曲。為此,他從年初開始下班就挑燈夜戰,一天修複四五部收音機。
讓每部收音機“能響會亮”
嚴振華家桌上擺的、床底下塞的,還有過道上堆積的都是收音機。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剛上小學時,廣州滿大街都是收音機修理鋪。我常到北京路一修理檔口看一個老頭修收音機。”恢複高考後,嚴振華考入無線電中專。如今從事的設計工作,是與無線電關系密切的太陽能自動燈產品。
一般人收藏只為收藏,而嚴振華要全部恢複收音機出廠功能,讓機器“能響會亮”,為此他利用假期到上海、南京等一些當年中國收音機主要生產基地,尋找當年的元件以及各款收音機線路圖。對實在不能複原的機子,採取拼裝、改裝辦法,將同型號機子拼湊成件。
收音機見証時代變遷
“與無線電廣播形影相隨的收音機歷史只有百年,最早令人熟悉的是礦石收音機。自20世紀20年代,美國礦石收音機與電子管收音機風靡我國上海等沿海城市,因為無需電源,經濟、方便,礦石機備受喜愛……”談起收音機的歷史,嚴振華口若懸河。
在堆積如山的收音機中,既有過去專供紅旗牌轎車的“紅旗601晶體管收音機”;當年周恩來作為出國禮物的“牡丹6204A電子管系列”;鄧小平用來贈送外賓的南京無線電廠生產的“熊貓601電子管系列”,也包括風靡70年代“物美價廉”的“紅燈”系列。
此外,還有當年無線電愛好者自制的收音機,一塊木板開出一個圓形條狀的散音口,里面裝上喇叭,一條電線拉繩就是收音機的開關。
“三轉一響”曾是家庭追求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三轉’(自行車、手表、縫紉機)‘一響’(收音機)是很多家庭的追求目標。”嚴振華說,在上世紀50年代,只有少數家庭才有;到了70年代中期,一些大中城市,類似“紅燈”大部件系列開始在百貨大樓出現,要排隊才能買到。那時,許多人買配件自己組裝收音機;80年代,半導體收音機開始在百姓中普及。
從民國初期一直到改革開放初年收音機設計款式的變化,見証著中國收音機發展歷程。 |